一部低成本电影是如何闷声发财的

投稿人/来源: | 2015-01-06 10:47 |

2014年是电影市场的一个拐点,从《黄金时代》的票房失败开始,宣告传统粗放式的大片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就连姜文《一步之遥》都不能再“有钱任性”了。

2014年又是一个第五代导演纷纷谢幕,粗放的大片模式走到尽头的年头。2015和2016又赶上好莱坞的超级大片年,想正面对抗好莱坞的国产大片只能死的很惨。所以中国电影的未来也许不在大片,低成本类型片有可能成为市场的希望。毕竟大片只是少数大佬们的游戏,国产电影的主流投资还是那些几百万到几千万的中低成本电影。

像《失恋33天》和《匆匆那年》这样投资在2000万左右的中级爱情片,已经有太多的成功案例分析。我们今天分析一下那些很少有人关注,但一直在市场上闷声发财的惊悚片吧。

今年贺岁档是一共有52部影片挤进来,但由一部惊悚片首日排片率仅为4%的情况下,依然闷声拿下了1800万的票房佳绩。这部就是由芭乐传媒联合出品的《怨灵》,成为继《京城81号》之后的又一匹惊悚片小黑马。

大家知道,惊悚片一直是电影类型的刚需。但相对全球市场,中国的惊悚片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京城81号》拿下了4亿票房也让市场看到惊悚片的市场想象空间。而《怨灵》其实就是中国版的《恐怖游轮》,主打“恐怖+烧脑”,讲述了一群年轻人被围困在一个无人的服务站,陷入了一个无限循环的怪圈的故事。由于影片过硬的故事逻辑,所以取得了惊悚片小圈子观众的良好口碑。

在营销方面,《怨灵》可以说线上线下都做到了极致。

芭乐根据大数据把目标观众群体进行细分,狠抓用户转换率,带动目标用户购票才是硬道理!对于低成本类型片的营销,一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不能像传统大片那样包下一排的户外广告牌,然后在报纸杂志上打广告,搞大规模明星见面会,这些笨方法费钱费力吃力还不讨好。

惊悚片的主流观众是谁?如果你专门进电影院观察一下,你会发现,主要是年轻观众。中国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就是21.4岁,也就是大三的学生这个年纪。惊悚片相对其他类型片观众甚至更年轻化!观众看恐怖片的有一个隐藏的需求,就是拉近观影的男女朋友的关系,捅破二人那一张窗户纸。两人都期待关系更进一步突破,然后去看惊悚片,女孩吓得往男孩怀里一钻,两人关系就很自然地更进了一步。这个效果比请女孩吃顿大餐花费要少,见效更快。所以看恐怖片的都是年轻人,而不是那些已婚,或者年纪大的白领女汉子们。大家都是过来人,已经不需要来这一套了。

所以据芭乐创始人兼CEO姚建疆透露,芭乐根据调研结果,干脆把《怨灵》线下的宣传阵地开进校园。此次特别追加500万宣发费,启动全国高校点对点宣传模式,针对电影《怨灵》目标观影人群进行点对点宣传,收到奇效。一般进校园宣传的都是大片居多,很少有恐怖片,所以这次进校园里大家都感到很新鲜。

惊悚片主打就是恐怖,因此在线上营造社会话题,制造恐怖氛围很重要,例如《京城81号》就炒作朝外的“鬼楼”。这次《怨灵》就先后在包括微博、贴吧等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在内广为布局,成为此次《怨灵》与网友互动的重要交流场所,关于影片演员阵容、背景故事、剧情猜测等内容,均成为网友们热议的话题。各大抢票网站、嘀嘀打车等人气APP软件,也成为《怨灵》话题发酵的新土壤。当然各大网站头条首页位置推荐少不了,“怨灵来袭”、“亚洲十大灵异事件”等关键词,极大吸引了部分恐怖片的爱好者的眼球。

芭乐这样的新媒体公司在电影营销上有天然的优势,首先它具备互联网基因,不仅“接地气”,也更了解观众。芭乐作为国内知名的新媒体影视内容运营商,其很多作品年轻群体周知。由于积累了每天超过3000万网友观看由芭乐提供的影视内容,并且每月出品和发行的总计播放量超过12亿。所以这么巨大的用户基数为以芭乐提供了大数据支持。

互联网时代,其实并不只是大片的天下,也让小众类型片有了生存空间,由于连接成本的降低,可以让小众影片迅速找到粉丝群体和感兴趣的群体。由于投资小,所以只有一小部分观众就能满足票房回收,形成良性循环。像芭乐这样的新媒体公司一旦靠《怨灵》的运作,打通了低成本类型片的新媒体运营模式,定会大批量地生产低成本的院线电影。

相信2015年,将是低成本院线电影借助新媒体渠道爆发的一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微电影IP会升级成院线大电影,同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低成本院线电影会借助芭乐这样的新媒体公司进行营销,最终会出现在网络和院线同期上映的新形式的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