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工匠精神:骑行在创新路上的共享单车

投稿人/来源: | 2016-12-16 09:25 |

从接受腾讯、滴滴等巨资“押注”被媒体轮番报道,到北上广深街头的“橙黄大战”,共享单车这一火热的创新项目,已成为“分享经济”和“互联网+”便利市民生活、服务城市交通“痛点”的鲜活案例。

创新颠覆城市出行生态

“同事给我推荐了摩拜单车,完全是颠覆性的。”研究城市出行多年的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洪洋如此描述共享单车给自己的印象。

“用手机即可完成借车、还车、缴费等全过程;全国通用、车辆动态GPS定位;可预约用车、可随时随地借车还车;设置信用制度,建立良好的用户监督机制……”吴洪洋一口气说出了以摩拜单车为代表的共享单车平台对传统公共自行车服务的诸多“颠覆”。

公共自行车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有灵活便捷、低碳环保且打通“最后一公里”等优势,所以很多城市近年来建立了公共自行车体系。尽管在政府力量的推动下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办卡才能租赁、找到车桩才能骑行等传统难题仍然限制了公共自行车的作用。

摩拜单车、ofo等“无桩”共享单车的面世则不仅解决了这一难题,更打通了城市里中长途出行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这两端“链条”,极大地便利了市民预估和控制出行时间。

“现在全程几乎是零时间接驳,已能相对可控地替代汽车出行。”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王鹏说。

对市民来说,仅需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完成借还的低门槛,也为共享单车大范围推广打下了基础:仅在上海宝山区,摩拜单车投放不到两个月就为137万人次提供了服务,行程达356万公里。而在另一知名共享单车平台ofo上线15个月已发生了超过2000万次服务,全国22座城市、200所大学的200多万用户使用了服务。

工匠精神重塑单车形态

“现在一辆共享单车大概就剩下车座和车把是传统单车的设计或工艺了。”深圳一家知名创业创新平台“城市梦工厂”秘书长郭晨赞叹地说。

“我们看遍了市场上所有的自行车,最后发现没有想要的自行车。因此我们从零开始重新设计了智能共享单车。”摩拜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炜说,为了应对室外降雨和方便调节,摩拜单车的车座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胡玮炜介绍,传统自行车受限于刹车皮的磨损,大约在数千公里就需要更换,摩托车的这一距离大约为9万公里。为了适应长时间户外运行免维护的需要,摩拜单车在较新的车型上自行研发了可行驶10万公里的碟刹。

“到下一代的时候,我们会装安全报告装置,刹车片需要更换的时候会自动通知后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摩拜单车一位资深工程师说。

用户的需求是创新的指向。ofo在瞄准共享单车行业之前,也围绕着自行车做了大量创业探索,直到最终锁定目标。ofo创始人兼CEO戴威日前在一个行业论坛上说,公司经历了痛苦转型后找准了需求,在过去15个月获得了超过1亿美元的6轮融资。

“共享单车这一创新之所以出现在中国,而非欧洲或者硅谷,与中国完整的产业链有关,也和最近几年中国的创业大潮直接相关。”胡玮炜说。

宽容管理昭示成熟政府心态

大城市街头不断增多的共享单车也给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似乎是“乱停乱放”的自行车该如何管理?对于多是政府主导的存量公共自行车体系,它们又“是敌是友”?

在上海市宝山区与摩拜单车战略合作启动仪式上,当地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大对智能共享单车停车、运营维护、文明出行宣传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内容,共同创造顺畅有序的运营环境、建立融洽有序的执法环境。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主任高帆认为,从上海的实践来看,政府在共享单车的进入和发展中发挥了促进作用。这体现为政府不是继续强调自身主导的公共自行车租赁模式,而是对新模式采取宽容、鼓励和扶持的态度。

一方面,此前政府主导的公共自行车租赁制度面临着办卡、设置停车桩等方面的约束,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政府围绕该领域的制度完善和公共服务跟进,将影响着共享单车发展的速度、稳健性及可持续性。

高帆认为:“就此而言,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有效的市场、有为的政府",需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且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美国彭博社的英文专栏就此评论说,共享单车的兴起,使得中国站在了这种曾几乎被遗弃的交通方式巅峰之上。中国将藉此向其他城市和国家展示:过去也可以昭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