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温室气体公报》发布

来源:扬子晚报 | 时间:2023-01-09 17:57:03

封面新闻记者 邵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月9日,中国气象局发布《2021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总第11期)》。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在发布会上对《公报》作了详细介绍 。

中国气象局举行1月新闻发布会。封面新闻记者邵萌 摄影

他指出,中国气象局将进一步提升观测能力,形成覆盖我国16个气候关键区并辐射全球主要纬度带的全要素温室气体本底观测骨干网,不断提升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高精度、高密度的观测能力。

张兴赢介绍,《公报》是中国气象局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决策服务产品,与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2021年WMO温室气体公报》相辅相成。

他透露,WMO去年10月发布的《2021年全球温室气体公报》显示:全球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继续突破历史记录,二氧化碳浓度达415.7±0.2ppm、甲烷浓度达1908±2 ppb、氧化亚氮浓度达334.5±0.1ppb。2021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幅约2.5 ppm,略高于过去十年2.46ppm的平均增幅。全球大气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达新高,增幅分别达18ppb和1.3ppb。文件强调,近两年大气甲烷年增幅显著提高,是1983年系统记录以来最大增幅。

张兴赢表示,中国气象局在WMO框架下,协调中国区域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高精度观测。80年代开始,陆续建成由1个全球大气本底站和6个区域大气本底站组成的大气本底观测站网,实现对《京都议定书》管控的7大类30余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等)观测,形成观测-运行监控-维护标校-质量控制-应用分析等于一体的温室气体本底观测业务体系。

其中,甲烷从90年代初在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观测,2009年起逐步在其他区域本底站建立在线观测业务,积累了我国最长序列的高精度甲烷观测资料。目前,中国气象局已组建包含60个地面观测站的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同时有3颗具备全球主要温室气体监测能力的卫星在轨运行,形成天空地一体化温室气体立体观测能力。

《公报》显示,2021年中国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站观测的二氧化碳的浓度为417.0±0.2 ppm、甲烷浓度为1965±0.6 ppb,氧化亚氮浓度为335.1±0.1 ppb,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二氧化碳浓度较2020年增幅为2.5ppm,与全球增幅持平,甲烷浓度较2020年增幅约21ppb,略高于全球同期增幅。2021年6个区域本底站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与2020年相比总体呈增加趋势。

张兴赢表示,2021年10月,《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布,构建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中国气象局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服务‘双碳’战略的重要科技支撑部门,在温室气体监测、评估、计量标准、碳源汇核算等领域不断发挥重要作用。”张兴赢说,未来将进一步提升观测能力,进一步支撑碳源汇监测核校业务,为顺利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提供科学监测支撑。

如何布局温室气体观测网?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张雪芬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气象局计划在全国16个气候关键观测区增补9个大气本底站,现在正开展前期选址等相关工作,相信通过大气本底站建设,将进一步增强和完善我国在本底温室气体方面的监测能力。

张雪芬介绍,“十四五”期间,中国气象局计划在主要地市级以上城市及区域代表性较好的地区,开展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浓度高精度在线观测和通量观测,并且有针对性推动甲烷等非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观测,以满足我国碳中和监测评估需求。

标签:

业界
移动互联网

©2003-2020 CMS科技网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51 46 76 11 3 @qq.com   浙ICP备2022016517号-14